【清真美食】威宁回族指尖上的“魔术美食”||“花粑粑”
点击上方
威宁回族“花粑粑” 指尖上的“魔术美食”
记者 何欢 马召凤 李云侠
在秀水镇一些回族村庄,回族群众世代流传着一种当地特有的荞麦饼小吃——“花粑粑”。7月14日,《威宁每日新闻》记者在秀水镇华丰村全程拍摄记录了“花粑粑”的制作过程。
这种荞麦饼因为形似窗花,所以得名“花粑粑”。做花粑粑主要步骤有:和面汤、烧火、撒粑粑、起粑粑,一般要三至四人分工完成,一人负责一个步骤。
秀水镇华丰村是一个回族寨子,由于地处梁山地带,当地人有种植荞麦的习惯。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们把自家种植的苦荞或甜荞,用钢磨或石磨磨成荞麦粉,再用冷水把荞麦粉搅拌成面汤。在火房里架起一口大铁锅,待铁锅被烧烫后抹上菜籽油,一名技术纯熟的妇女就用手指蘸面汤,随着手指在锅里来回旋转挥动,五个手指上的面汤顺着指尖滑落在锅底,锅底就形成窗花一样的“花粑粑”。大约半分钟后,花粑粑被烙熟,另一名妇女从锅底揭起薄薄的花粑粑,装在簸箕里等待食用。
撒花粑粑的动作很花俏,过程就像“变魔术”一样,面汤一分钟就变成窗花一样的荞麦饼。做花粑粑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火候和面汤的粘稠度,所以和面时必须使用冷水,烧火的燃料必须使用松树上掉落的松针,才能保证花粑粑制作成功。花粑粑出锅后,一般用手拿着就可以直接食用,荞麦的特有香味在嘴里释放,非常酥软可口;回族群众也会炖牛肉汤、鸡肉汤和羊肉汤蘸着吃,味道更佳。
据当地老人介绍,花粑粑的制作技艺是回族群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,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。旧时,回族群众做花粑粑来敬奉地主和达官贵人,很多达官贵人觉得奇怪,“为何回族群众做荞饼要用剪刀剪出花纹?”,然而他们并不知道,花粑粑的花纹是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用手指“撒”出来自然形成的。
秀水镇华丰村村支书晏马群介绍,花粑粑是当地特有的民间小吃,除了常年种植荞麦的回族村寨,其他地方的人“见都没见过”。每年端午节,回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花粑粑来过节,平时要农闲时或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会做花粑粑,因为做花粑粑比较麻烦费时,要很多人合力才能完成。
目前,秀水镇正准备把花粑粑申报为贵州省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,让花粑粑这种当地特有的制作技艺和美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。
制作“花粑粑”就像“变魔术”
用牛肉汤配着“花粑粑”食用
和面制作 “花粑粑”
用大铁锅制作“花粑粑”
“花粑粑”出锅
用牛肉汤配着“花粑粑”食用
“花粑粑”必须要三至四人才能完成
回族群众在吃“花粑粑”
免责声明: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侵犯版权,请告知我们。